品种登记号 | X-09-01-013-01 | 畜种名称 | 山羊 |
品种来源 | 地方 | 品种名称 | 成都麻羊 |
品种英文名 | 品种别名 | ||
类群名称 | 类群别名 | ||
照片(公) | 照片(母) | ||
影像(公) | 影像(母) | ||
图像(公) | 图像(母) | ||
照片(群体) | 图像(群体) | ||
影像(群体) | 引进国家 | ||
信息来源 | 国家品种志 | 中心产区 | 产于四川成都平原。 |
主要分布区 | 四川成都平原附近的丘陵地区。成都市的双流、金堂两县和龙泉区、温江地区的彭县、灌县、大邑、邛崃等县,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陕西、江西、贵州等地。 | 最高海拔 | |
最低海拔 | 气候类型 |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
地型 | 丘陵、平原、山地、河流 | 年均温度 | 16 |
年最高温度 | 年最低温度 | ||
相对湿度 | 85 | 年均降水量 | 955 |
无霜期 | 310 | 土壤类型 | |
作物种类 | 水稻、大麦、玉米、甘薯、豆类及油菜、棉花、花生等 | 生态适应性 | 适应性强 |
抗病能力 | 独特性状 | ||
典型生态影像 | 填报人 | ||
填报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 更新日期 | |
采集日期 | 01/01/1982 | 群体总数 | 10 |
公畜数量 | 配种公畜数量 | ||
母畜数量 | 繁殖母畜数量 | ||
品种杂交比例 | 人工授精公畜 | ||
人工授精母畜 | 保护等级 | ||
保护方法 | 濒危状态 | ||
濒危依据及说明 | 体貌概述 | 头中等大,两耳侧生,额宽而微突,鼻梁平直。公羊多有角,公羊角粗大,向后方弯曲,并略向两侧扭转,母羊角短小,多呈镰刀状。公羊前躯发达,体型呈长方形,体态雄壮;母羊后躯深广,背腰平直,尻部略斜,四肢粗壮,蹄黑色坚实。乳房呈球形,体型较清秀,略呈楔型。全身被毛呈棕黄色,色泽光亮,为短毛型,单根纤维颜色可分三段,毛尖为黑色,中段为棕黄色,下段为黑灰色,在体躯上有两处异色毛带,一处从角基部中点至颈背.背线延伸至尾根有一条纯黑色带;沿两侧肩胛经前肢至蹄关节又有一条纯黑色带,两条黑色毛带在qi甲部交叉,构成明显的十字型。 | |
体型 | 公羊前躯发达,体型呈长方形,体态雄壮;母羊后躯深广,背腰平直,尻部略斜,四肢粗壮,蹄黑色坚实.乳房呈球形,体型较清秀,略呈楔型。 | 毛色 | 棕黄色,色泽光亮,为短毛型,单根纤维颜色可分三段,毛尖为黑色,中段为棕黄色,下段为黑灰色,在体躯上有两处异色毛带。 |
肤色 | 头型 | 中等大,额宽而微突,鼻梁平直 | |
角型 | 公羊多有角,角粗大,向后方弯曲并略向两侧扭转;母羊角较短,多呈镰刀状。 | 耳型 | 两耳侧生 |
乳头个数 | 体高(公) | 66 | |
体斜长(公) | 70 | 胸围(公) | 79 |
体重(公) | 43 | 体高(母) | 61 |
体斜长(母) | 66 | 胸围(母) | 75 |
体重(母) | 33 | 独特特征 | 整个毛被有棕黄色而带黑麻的感觉,故称麻羊 |
性成熟日龄(公) | 配种日龄(公) | 270 | |
性成熟日龄(母) | 配种日龄(母) | 240 | |
发情月份 | 发情周期 | 20 | |
怀孕期 | 148 | 初产仔数 | 2 |
经产仔数 | 2 | 初生重(公) | 1.78 |
初生重(母) | 1.83 | 断奶日龄 | 60 |
断奶重 | 9.96 | 断奶窝重 | |
断奶活仔数 | 空怀天数 | ||
繁殖率 | 205.8 | 繁殖成活率 | |
主要用途 | 皮板、肉、乳 | 产奶量 | |
乳脂率 | 料肉比 | ||
屠宰活重 | 42.799 | 屠宰日龄 | |
胴体重 | 20.5 | 屠宰率 | 54 |
净肉率 | 38 | 瘦肉率 | |
眼肌面积 | 背膘厚度 | ||
肉色评分 | 3 | 肉ph1 | |
肉ph2 | 肉系水力 | ||
大理石纹评分 | 肉嫩度 | 肉细嫩多汁 | |
肉风味 | 膻味小 | 毛绒类型 | |
毛绒产量(公) | 毛绒产量(母) | ||
毛绒纤维细度 | 毛绒纤维长度 | ||
净毛绒率 | 挽力 | ||
速率 | 饲养类型 | 放牧 | |
补饲状况 | 管理容易否 | ||
遗传检测 | 检测单位 | ||
检测人 | 基因组文库 | ||
文库存放单位 | 品种评价及开发利用 | 具有肉、乳生产性能好,皮板品质亦好,繁殖力高,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的特点。 应保存这一优良品种资源。开展本品种选育,逐步制定选育标准,进一步提高其乳肉生产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