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资源号 |
CSTR:12156.05.1311C0001000001200 |
库编号 |
|
学科分类 |
畜牧、兽医学科 |
主题分类 |
家畜动物种质资源 |
种质资源名称 |
阿拉善双峰驼 |
种质外文名 |
Alxa Bactrian Camel |
种质曾用名 |
阿拉善驼 |
科名 |
Camelidae 骆驼科 |
属名 |
Camelus 骆驼属 |
种质原产地 |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
主产区及分布 |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及周边的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和额济纳旗;东至临河市、鄂尔多斯市,西至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地区、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也有分布。 |
形成历史 |
公元前2600年以前已经家养,属蒙古驼类群,血统来自西北部厄鲁特蒙古族牧民自古拥有的双峰驼群体,厄鲁特蒙古族悠久的历史,卓越的养驼文化及当地交通、商旅文化等经济生活的需求是造就骆驼品种形成的基本原因。17世纪后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品种基本定型。 |
种质分类编码 |
|
种质类型 |
1:野生( 2:地方? 3:选育( 4:引进( 5:其他( |
经度 |
东经97°~107° |
纬度 |
北纬37°~43° |
最高海拔 |
1700 m |
最低海拔 |
100 m |
地型地势 |
戈壁滩、沙漠、湖盆、山地和滩地。 |
年最高气温 |
35~45℃ |
年最低气温 |
-25~-35℃ |
年平均气温 |
7.6~8.3℃ |
年平均湿度 |
35~40% |
无霜期 |
130~160天 |
降水量 |
37~400.2mm |
雨季 |
7~9月 |
风力 |
|
气候类型 |
属典型的中温带干旱气候 |
水源与土质 |
水源主要为黄河和额济纳河湖盆。土壤多为灰漠土及灰棕漠土,炭灰钙土较少,局部地区为灰棕荒漠土。 |
草场情况 |
草场基本属于荒漠、半荒漠类型,包括滩地草场(20%%)、沙漠湖盆草场(9%)、山地丘陵草场(20%)、戈壁草场(30%)。植被稀疏、草质优良。 |
种质适应性 |
抗逆性好,耐病力强,对当地气候、草场、水质有极强的适应性能。 |
功能特性 |
1:高繁殖力( 2:高生产力( 3:优质( 4:抗病虫? 5:抗逆?
6:耐粗饲? 7:耐高温高湿( 8:耐高寒? 9:耐极端干旱? 10:其他( |
种质用途 |
1:肉用? 2:乳用? 3:兼用( 3:绒用? 4:乘用? 5:驮用? 6:挽用? 7: 其他( |
种质濒危程度 |
1:灭绝( 2:濒临灭绝( 3:濒灭保护( 4:濒危( 5:濒危保护? 6:不清( 7:非危机( |
核心群数量 |
|
群体总数 |
7.19万峰(2006年) |
公骆驼数量 |
|
配种公骆驼数量 |
|
母骆驼数量 |
|
繁殖母骆驼数量 |
|
初配年龄 |
公骆驼: 5~6岁 母骆驼: 4岁 |
利用年限 |
公骆驼: 20岁以上 母骆驼: 20岁以上 |
是否人工授精 |
是 ? 否 ( |
保存单位 |
|
单位编码 |
|
选育单位 |
|
种质保存类型 |
1:活体? 2:精子( 3:卵子( 4:胚胎( 5:细胞( 6:DNA( 7:其它( |
种质保存方式 |
1:保护场( 2:保护区? 3:基因库( 4:其它( |
共享方式 |
1:无偿共享( 2:部分有偿共享( 3:有偿共享? 4:合作研究? 5:交换( 6:保密( 7:其它( |
图像 |
|
观测地点 |
|
被毛颜色 |
毛色以杏黄、棕黄、棕红、黑褐等色为主,少数为白色;绒层厚,绒比率高,强度和光泽好。 |
体型特征 |
体质多属粗壮结实,结构协调,骨骼坚实,肌肉发达有力,体型呈高方型,可分为沙漠型和戈壁型。 |
头部特征 |
头中等大,呈楔形,高昂过;眼大明亮,眼球突出;额部生有脑盖毛;母驼头清秀。 |
颈部特征 |
颈长90~100cm,呈“V”字型弯曲,两侧扁平,上薄下厚,前窄后宽。 |
驼峰特征 |
驼峰大,间距30~40cm,高达30~45cm,呈圆锥状。 |
胸部特征 |
胸宽而深,肋骨宽大扁平。 |
腹部特征 |
腹大而园 |
背腰特征 |
背短腰长 |
尻部特征 |
月兼 大尻斜 |
四肢特征 |
四肢干燥细长,关节强大,筋腱明显,后肢多呈刀状肢势 |
蹄部特征 |
前蹄大而厚圆,后蹄小而薄扁 |
独特体貌特征 |
|
其他特征 |
|
体高 |
公驼:172.50±9.57,母驼:170.17±9.82, 骟驼:174.9 |
体长 |
公驼:152.67±11.27,母驼:144.35±6.96, 骟驼:148.4 |
胸围 |
公驼:222.70±17.07, 母驼:210.87±22.10, 骟驼:218.8 |
管围 |
公驼:22.34±2.21,母驼:19.27±1.64, 骟驼:20.9 |
体重 |
公驼:557.18±80.56,母驼:491.52±75.77,骟驼: |
体长指数 |
公驼:85.5 母驼:84.83 骟驼:84.8 |
胸围指数 |
公驼:129.16 母驼:123.92 骟驼:125.1 |
管围指数 |
公驼:12.95 母驼:11.32 骟驼:11.9 |
公驼初情期 |
4岁 |
公驼适配年龄 |
5~6岁 |
公驼发情季节 |
|
公驼繁殖年限 |
15~20岁 |
公驼适配母驼数 |
自由交配 1 : 20~30 |
公驼生命周期 |
|
母驼初情期 |
3岁 |
母驼适配年龄 |
4岁 |
母驼发情季节 |
冬春 |
母驼繁殖年限 |
18~20岁 |
发情周期 |
16~21天 |
发情持续期 |
5~7天 |
妊娠期 |
395~405天 |
受胎率 |
54.73% |
产羔率 |
90.57% |
流产率 |
9.45% |
终身产羔数 |
7~10羔 |
母驼生命周期 |
|
出生重 |
公36.56 kg,母35.63 kg |
断奶重 |
公176.19 kg,母171.28kg |
成活率 |
98% |
驮载能力 |
150~250千克,日行25~30 km |
最大挽力 |
428 kg |
挽力 |
500~700 kg |
持久力 |
每日8h,驾车载重1t,驮运175kg,行程35km,日耕地0.33公顷 |
骑乘速度 |
日行60~80 km |
毛绒类型 |
绒 |
年产毛量 |
公驼:5.70±1.49 kg 母驼:4.72±0.87 kg |
毛绒纤维细度 |
18~22 um |
绒毛厚度 |
5.0~5.5 cm |
毛绒纤维长度 |
7.6~8.3 cm |
绒毛密度 |
2000~3000根/cm2 |
净毛率 |
71%~75% |
绒毛含量 |
75~80%以上 |
宰前体重 |
公驼:526.06kg 母驼: 骟驼: |
屠宰率 |
公驼:54.17% 母驼: 骟驼:50~55% |
净肉率 |
公驼:38.87 % 母驼: 骟驼:200~250kg |
脂肪产量 |
公驼:14.82 kg 母驼: 骟驼:20~40kg |
日产乳量 |
哺乳时:1.5~2.0kg,不哺乳时:3.0~4.0kg |
泌乳期 |
14~16个月 |
乳脂率 |
5.50 |
红细胞平均体积 |
23.97±3.95 fL |
血红蛋白含量 |
120.31±14.78 g/L |
血球比容量 |
33.16±3.88% |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
8.45±1.41 pg |
红细胞计数 |
13.45±1.64 1012/L |
白细胞计数 |
9.72±2.34 109/L |
血清总蛋白含量 |
61.3±4.2 g/L |
血液蛋白型分析 |
是否进行相关分析
:是? 否(
;主要分析单位及完成时间(列举三个)
:1、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科委(畜牧与兽医,1999,31(3):23~24)
2、
3、
;血液蛋白型
:1、血清白蛋白呈单态,血清转铁蛋白(Tf)有3个基因型。 |
QTL分析 |
是否进行相关分析
:是( 否(
;主要分析单位及完成时间(列举三个)
:1、
2、
3、
;主要分析技术
;主要结果 |
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
是否进行相关分析
:是? 否(
;主要分析单位及完成时间(列举三个)
:1、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遗传学报,2000,27(5) |
其它遗传分析 |
分析内容
:
;主要分析单位及完成时间
:
;主要分析技术
:
;主要结果
: |
遗传特点 |
对当地气候、草场、水质有极强的适应性能。耐风沙,也耐空气稀薄的高山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理机制和抗逆性。 |
种质优缺点 |
性情温顺、易调教管理、耐粗饲、抗灾、抗病、抗旱能力强,能利用其他畜种不能利用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场。体大、绒多、役力强,在沙漠和丘陵山区是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遗传性能稳定,但繁殖率低、繁殖周期长。 |
研究开发利用 |
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向用为主绒、兼顾肉乳役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生产性能,开发利用驼绒毛、皮、肉、乳及其副产品。研究生产环境与骆驼数量平衡点,建立保种的长效机制,依法保护和利用骆驼遗传资源,形成以保护促稳定,稳定促保护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