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大类 | 猪 | 品种类型 | 地方品种 |
品种编号 | 12 | 品种名称 | 隆林猪 |
其他名称 | 产地或分布 | 产于广西自治区隆林县 | |
统计数量 | 1983年有繁殖母猪1万余头 | 主要特性 | 体大身长,头大小适中,嘴筒较大微凹、口叉深,额有皱纹,横纹较深,突出如狮子头,背腰平直,腹大不及地,毛色有四种即“六白”、全黑、棕色和花肚。成年公猪体重为122千克,母猪为130千克。母猪多在6~8月龄初配,公猪4月龄配种。母猪头胎产仔6.4头,三胎以上8.5头。肥育期在高能、高蛋白下日增重为629克,屠宰率为75.1%,瘦肉率为35.7%。 |
品种大类 | 猪 | 品种类型 | 地方品种 |
品种编号 | 13 | 品种名称 | 槐猪 |
其他名称 | 产地或分布 | 产于福建省的漳平、上杭、兰溪及平和县。分布于福建省闽西山区的龙岩、三明、龙溪和晋江等地 | |
统计数量 | 1982年统计45万头 | 主要特性 | 头短宽,额部有明显的横行皱纹,耳小竖立,体躯短,胸宽而深,背宽而凹,腹大下垂,多卧系,被毛黑色,分大骨和细骨两个类型,大骨猪体型较大,骨稍粗,背较平,产仔数略高;细骨猪体型矮短,骨较细,脂肪沉积较早,出肉率较高。成年公猪体重为62.3千克,母猪为65.2千克,性成熟较早,公猪6月龄配种,母猪4月龄发情,6~8月龄第一次初配,头胎产活仔5~6头,三胎以上产活仔9头以上。屠宰率为66.2%,眼肌面积17.8平方厘米。 |
品种大类 | 猪 | 品种类型 | 地方品种 |
品种编号 | 14 | 品种名称 | 五指山猪 |
其他名称 | 老鼠猪 | 产地或分布 | 海南省 |
统计数量 | 1983年调查有繁殖母猪600余头 | 主要特性 | 体型小,体质细致紧凑。头小而长,耳小直立,嘴尖,嘴筒微弯。胸部较窄,背腰平直,腹部不下垂,臀部不发达,四肢细而长,被毛大部为黑色,腹部与四肢内侧为白色,鬃毛呈黑色或棕色。成年母猪体重30~35千克。性成熟早, 小母猪断乳后一个月有发情征状,3~4月龄初配。头胎产仔4头,经产仔6~8头。小公猪1~1.5月龄有性行为,当地不留公猪,即小公猪性成熟配种后就宰杀。 |
品种大类 | 猪 | 品种类型 | 地方品种 |
品种编号 | 15 | 品种名称 | 宁乡猪 |
其他名称 | 草冲猪或流沙河猪 | 产地或分布 | 湖南省宁乡县 |
统计数量 | 1980年有繁殖母猪15万头 | 主要特性 | 体型中等,头中等大小,额部有形状和深浅不一的横行皱纹,耳较小、下垂,颈粗短,有垂肉,背腰宽,背线多凹陷,肋骨拱曲,腹大下垂,四肢粗短,大腿欠丰满,多卧系,撒蹄,群众称“猴子脚板”,被毛为黑白花。按头型分三种类型:狮子头、福字头、阉鸡头。平均排卵17枚,三胎以上产仔10头。肥育期日增重为368克,饲料利用率较高,体重75~80千克时屠宰为宜,屠宰率为70%,膘厚4.6厘米,眼肌面积18.42平方厘米,瘦肉率为34.7%。 |
品种大类 | 猪 | 品种类型 | 地方品种 |
品种编号 | 16 | 品种名称 | 华中两头乌 |
其他名称 | 监利猪、通城猪、沙子岭猪、赣西两头乌猪、东山猪 | 产地或分布 | 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和长江中游及江南的广大地区 |
统计数量 | 1980~1981年有繁殖母猪25万头 | 主要特性 | 头短宽,额部皱纹多呈菱形,皱纹粗深者称“狮子头”,头长直额纹浅细者称“万字头”或“油嘴筒”,耳中等大,下垂。四肢较坚实,但常年圈养者多见卧系叉蹄。毛色为“两头乌,中间白”,即头颈、和臀尾为黑色,躯干四肢为白色。6月龄前生长快,成年公猪体重为98.9千克,母猪为92.5千克。平均排卵19枚,头胎产仔7~8头,三胎以上11.3头。肥育期日增重为413~428克,75千克屠宰率为71%,瘦肉率为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