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上一条  下一条

第三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3-05-09

第三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工作报告

时建忠

(全国畜牧总站,北京 100125)

摘 要:第三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科学研判畜禽种业发展形势,积极参与畜牧法修订,推动实施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全力协助推进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危资源,审定国产快大型白羽肉鸡、华西牛等新品种(配套系)80 个,鉴定帕米尔牦牛、豫西黑猪等畜禽遗传新资源42 个,组织开展217个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核验确认,为畜禽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畜禽;遗传资源;工作报告

2023 年3 月28—29 日,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办公室主任时建忠代表第三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1 关于第三届委员会工作回顾

5 年来,在农业农村部党组和张兴旺副部长的坚强领导下,在种业管理司和畜牧兽医局的指导下,在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协作支持下,第三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种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系列讲话精神,聚焦种业大事要事,与国家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依法依规履职尽责,扎实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部署,开展了大量工作,充分发挥了种业科技智库作用,全力推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事业高质量发展。

1.1 聚焦种业发展,切实发挥智库支撑作用

委员会紧盯种业发展大事要事,全力配合主管部门,当好参谋助手,有力提供了技术咨询和支撑保障。一是参与制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针对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影响以及畜牧养殖行业的冲击,委员会坚决落实农业农村部党组部署,基于畜牧生产实际,尊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民族习惯,参照国际通用做法,依据前两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严谨的学术论证,研究提出了畜禽的概念内涵和范围建议,并得到高度认可。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5 月27 日,农业农村部以第303 号公告正式发布《目录》。委员会紧跟国家步伐,组织编印《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科普手册,深度解读《目录》 制定的背景和内容,不断增进公众对畜禽养殖业的了解,帮助广大畜禽养殖从业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目录》 内容,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二是配套发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为进一步增强《目录》 贯彻实施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委员会将家养畜禽细化到品种。2020 年5 月29 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对外发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建立了定期发布品种名录制度。《名录》收录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共948 个,实现了与《目录》 的配套和有效衔接,规范了执法监督管理,促进了畜禽种业持续稳定发展。三是积极参与修订畜牧法。全国人大将畜牧法修订纳入立法计划,委员会闻令而动,主动入位,深入研究,以现代畜牧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为着力点,积极反映行业诉求,提出以振兴畜禽种业为目标,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基本条件,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规范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简化新品种配套系审定中间试验等系列建议,推动《畜牧法》 全方位修改,引领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参与编写《畜牧法导读》,讲好背后故事。四是推动出台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重大文件。委员会积极建言献策,全力配合制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 56 号),协助完成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种质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农办种〔2019〕 15 号),《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农种发〔2021〕 1 号)等重要文件,参与编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方案》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1.2 依法开展新品种审定和新资源鉴定,助力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工作是畜牧法赋予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委员会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委员会紧盯白羽肉鸡种源卡脖子技术难题,集中优势力量,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在程序上加速推进,审定通过了“广明2 号”、“圣泽901” 和“沃德188” 三个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打破了西方国家在白羽肉鸡种源上的垄断。5 年来,委员会审定了湘沙猪、华西牛、阿什旦牦牛等80 个新品种配套系,其中鸡23 个,羊13 个,猪8 个,鸭7 个,兔3个,牛、鸽和番鸭各2 个,鹅、稚鸡、水貂和梅花鹿各1 个,蚕16 个。重点推进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等青藏高原区域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克服高原缺氧等自然条件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发掘鉴定了欧拉羊、阿旺绵羊、帕米尔牦牛、阿克鸡、于田麻鸭和西域黑蜂等畜禽(蜂)新资源28 个,填补了青藏高原区域空白。5 年来,委员会共鉴定通过新资源数量42 个,其中羊15 个,牛10 个,鸡8 个,鸭4 个,猪2 个,兔、鸽和蜂各1 个。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后发现的遗传资源37 个,整理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2011—2020 年)》 志书,填补了第二次普查空白。

1.3 深入开展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加快摸清我国畜禽资源家底

2021 年3 月,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技术要求最高、参与人员最多的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委员会立即行动,整合力量资源,将办公室与第三次普查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所有专家全部参与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一是建立以委员会专家为核心的普查技术专家组。以各专委会为班底,组建了普查技术专家组,以专委会为主体,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由212 人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带动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普查技术专家队伍近3 万余人,实现了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参与普查人员超过30 万人。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和支撑保障。落实国家普查方案总体要求,牵头制定年度普查工作方案,召开年度工作总结推进会,细化工作内容,做到一年一方案,一年一重点。同时指导各省制定普查实施方案,确保全国一盘棋。协助落实中央财政普查经费近2 亿元,带动各地争取普查配套经费3亿元,为全面完成普查目标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经费保障。三是制定普查测定技术规范。印发面上普查进村入户调查表,研究制定33 种畜禽、9 种蜂和6 种蚕的性能测定表,遴选测定单位714家,安排测定畜禽品种973 个、蜂36 个、蚕436个。研发普查信息系统PC 端和手机APP,开通视频直播、网络教学和空中课堂,举办师资培训、业务对接和实地指导近万次,线上线下累计培训350 万人次,坚持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测定方法,以大培训帮助普查人员掌握技术要点,推动普查落实落地,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两年多来,委员会全力推动完成面上普查工作。经审核确认和现场抽查评估,确定面上普查行政村62.5万个,有效普查数据390 万条,所有数据上图入库进系统,实现所有行政村和所有畜种“两个全覆盖”。去年以来,加快推进生产性能测定,研究制定20 套技术方法,研发性能测定信息系统,指导各地分品种制定测定工作方案,开展组群测定工作,截至目前,性能测定总体完成90%,蜂和蚕性能测定全部完成。

1.4 严把种畜禽进出口技术审查关,确保种畜禽质量安全

着眼保障国家畜禽种源安全,从推动种业持续健康发展出发,依照种畜禽进出口技术要求,对引进的畜禽遗传资源进行技术评审。5 年来,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查进口畜禽遗传资源2057 批次,主要来源是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的进口种畜禽及畜禽遗传材料1926.5 万头(只、剂、枚),其中种畜禽活体1644.25 万头(只),遗传材料282.25 万剂(枚)。涉及猪、牛、羊、马、羊驼、兔、鸡、鸭、鹅、番鸭、鸽、水貂(非食用)等12 种畜禽,包括长白猪、荷斯坦牛、爱拔益加等50 多个品种,极大丰富了我国的畜禽遗传资源,保障了种源有效供给。

1.5 扎实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筑牢种源安全的底线

加强对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保种工作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机制,5 年来,协助完成了217 个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的核验确认工作,将159 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的保护覆盖率提升到96%。验收确定了2 个蚕遗传资源基因库,标志着畜牧法管理的所有物种均拥有了国家级保护主体。边普查边收集边保护是党中央的要求,委员会组织开展濒危状况科学评估,对樟木牛、河套大耳猪等濒危资源及时启动抢救性保护行动,参与制定《濒危畜禽品种抢救性保护方案(2022—2026 年)》,指导构建“一品一策” 保护机制,多名委员担任品种保护技术专家组组长,加强濒危品种抢救性保护技术指导,确保资源不灭失。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威胁,配合开展国家级地方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项目,完成42个国家级地方猪品种55 个类群的遗传材料采集工作。目前,国家家畜基因库遗传材料保存总数达到127 万份,其中近5 年就增加75 万份。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区域级基因库、活体保种场保护区三道保护屏障基本巩固。

1.6 坚持以用促保,推动构建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

一是布局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启动畜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推动建立我国畜禽品种分子身份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参考基因组,深度挖掘优异特色性状功能基因。其中猪分子身份证将于上半年构建完成。二是深入推进落实遗传改良计划。认真总结十年来遗传改良进展情况,推动编制发布了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涉及生猪、肉牛、奶牛、肉羊、蛋鸡、肉鸡、水禽等主要畜种。按照遗传改良计划顶层设计,以服务种业发展为目标,参与组织开展国家级核心育种场遴选,目前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种公畜站和扩繁基地262 个。推动将我国地方品种作为核心场遴选重点,2022 年有5 个地方猪种猪场首次入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示范带动畜禽地方品种产业化开发利用,引领开展优质高产新品种培育,不断开发“精、特、美” 优质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畜产品多样化消费需求。三是加大资源宣传展示推介力度。参与组织召开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闻发布会,遴选推介十大优异畜禽种质资源。积极参与农业农村部开展的《种业十二联播》 宣传,“房子下面一头猪”、“好羊肉,源于好品种”、“奶牛好,牛奶才好”、“雄鸡一唱天下白” 等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去年1 月26 日“传统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杀年猪” 当天,农民日报推出“用好地方猪资源保种提质兴产业” 专版,重点推介“优良地方品种,讲好猪故事”,反响强烈。

2 主要做法与体会

委员会自1996 年成立,历经27 年的改革发展,人员力量不断增强,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工作业绩得到部领导和行业同仁的高度认可。我们梳理发现,一些典型做法经验值得总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政治担当。长期以来,委员会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的工作部署开展相关工作,打破咨询机构技术支撑的局限,有力充当起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的智库角色,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委员会关键时刻敢于冲锋向前,敢于啃硬骨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制定过程中,委员们怀着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响应中央号召,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便,迅速行动,为完成《目录》 制订、论证和发布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二是严格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审定鉴定和进出口技术审核已成为委员会日常工作内容。委员会依据《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新资源鉴定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 等相关规定,以高度责任感,依法依规履行委员职责义务。对于新资源发掘鉴定工作,秉承尊重科学、尊重历史的态度,严格按照材料函审、现场核验、会议初审和大委员会集中会审等程序,严谨对待自身拥有的法定职责,客观公正负责任的投好每一票。对于大批量引进或首次引进的种畜禽进出口技术评审,建立集中会商制度,强调从种业安全角度出发,由专委会所有专家集中讨论,统一思想认识,一个总目标就是确保国家种源绝对安全、确保种业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储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委员会加快推进畜禽遗传资源精准鉴定工作,逐步建立畜禽品种分子身份证、优异基因挖掘和参考基因组构建,全面启动猪、牛、羊、马、家禽等所有畜种709 个品种的分子身份证构建、75 个优异性状挖掘工作。突出作用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新品种审定和新资源鉴定的评审工作技术储备,提高新品种审定和新资源鉴定的准确性;二是加快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到以用促保。

四是服务大局、服务基层。在推动白羽肉鸡种源“卡脖子” 技术集中攻关工作中,委员会下沉指导,多次深入一线,手把手帮助企业解决新品种审定申请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加快推进品种审定进程。同时,组织开展3 个新品种的盲测工作,做到标准一致、数据可信、结果可靠。在青藏高原区域重点调查工作中,集中优势专家力量,分畜种分区域开展重点帮扶,指导西藏、青海等6 省区畜牧种业管理部门开展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梳理普查测定数据,收集整理历史溯源资料,撰写申请材料,推动青藏高原藏羊、牦牛、藏鸡等资源科学拆分,助力当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645a1b84b96b2.pdf